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班主任教育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班主任教育随笔1一、确定班级共同奋斗目标,提高认识。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第一步的工作我开展的较为细致,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对认真的认识。首先确定班级共同奋斗目标,让学生明确现状与目标的差距,再集体讨论补救措施。
二、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热情。
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典型,易于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对于如何做也有了示范。我经常利用晨会、思品课等向学生宣传有关人物认真做事的典型事例。经常把一些写字认真的学生的本子展示给大家看,让劳动积极认真的学生当场示范表演,等等。我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每一个细微方面都做认真,做学生的'表率。其中包括:上课认真;批阅认真;说话认真;目光认真;劳动认真;行为认真;等等。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班里的学生体会到了认真的重要,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真热情,渐渐地,班里各方面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三、采用赏识教育,提高兴趣。
平日里,我小心翼翼地保护好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采用赏识教育,特别对于学习上有困难、心里比较自卑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爱。时间一长,他们“从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富有的人”(苏霍姆林斯基),逐渐愿意与我交谈。当然,严格的时候还得严格。我时刻教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丝不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人们中间,意识到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人们的眼睛总是注视着自己,让他的良心警惕地为他的行为站好岗,放好哨。
四、家校双管齐下,巩固效应。
教育应该是多渠道、多方位的,仅靠学校教育似乎势单力薄了点,不能使教育工作开展得更深入、更完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并交谈沟通,提出家校双管齐下,以促动教育孩子,使“教会学生认真”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这个班级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整体面貌变化很大,达到了共同奋斗目标。相信,认真的态度将一直伴随他们的学习生涯,终生受益。
小学班主任教育随笔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用心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呢?下面我就结合一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作为班主任应有效地进行家访或电访(电话访问)。
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电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一般开学初班主任就要开展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得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洽如何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更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
这学期开学初我对班内35个同学进行了家访或电访。在家访或电访过戏中,着重在学生面前树立家长的威信,力求在家长心目中产生“若没有家长的配合,对子女的教育将会更困难”的感受。从而让家长有一种被重视的心理反应,锻长自觉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同时,在家长面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工作中,这35个同学若发生纪律问题,却能很好地取得家长的配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较明显。而没有进行过家访或电访的学生,若产生纪律问题,想取得家长的配合,却要另花一番功夫。
当然,对学生进行家访亦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不宜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家访。在这学期的家访中,其中有十多个家长在我一踏入其家门就问我“是否其子女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长期以来,班主任的家访工作有所失误——要不就是不进行家访,要不就是等学生犯错误时才匆匆忙忙向家长“汇报”。这样在家长心目中构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小孩犯了错误时才来家访。我认为,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就应贯彻在每个学期的教育过程中。在家访时宜采取闲聊的方式进行,在日常交谈中取得应有的效果。不宜过于严肃,更不宜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家访。
2、班主任宜个人进行家访,不宜多人群众家访。班主任在家访时,目的就为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取得家长的支持,若班主任个人单独去进行家访的话更能取得家长的信任,若群众家访会给家长必须的心理压力,并且会给家长不良的感觉——这只但是是学校工作的一种形式。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透过班主任单独的家访,能够与家长建立私人感情,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3、家访时宜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在家访中班主任宜与家长共同商洽教育学生的方法,树立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而削弱家长对子女的信。
二、认真筹备好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会的教育作用。
一般来说,每学期将会召开一次家长会。好好利用家长会的时间,能够大面积地争取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家长会是一次集中学生家长到校进行的`一次会议,利用得好,可使家长在短时间内了解学校的各种教育意图和家长应配合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对学生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教育。当然,若组织不好,会带给让家长们群众发牢骚的机会。所以,在组织召开家长会时,班主任务必注意如下几点:
1、作为班主任,在召开家长会之前必须要准备好发言稿,最好将其当作一节“公开课”用心备课,严格确定主题资料。在这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事先思考了一些家庭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选取了“家长应如何教育于女”的主题,同家长们共同探讨了有关教育子女的方法、经验,取得了十分大的效果
2、班主任就应在家长会进行当中,控制好整个会议进程,不要让家长过多去发泄平时的不满,从而造成负面的影响,而对班主任工作产生不良的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控制议程中,多举些与主题有关的正面事例来引起家长的思考、讲座从而让家长达成务必想办法教育子女的共识。在这学期的家长会上,我针对本班某些家长如何教育子女而取得较好效果的典型事例加以介绍,使家长们有圈套的收获。
3、有必要的话,就应让学生与家长同时出席家长会。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务必透过家庭与学校相互协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方式方法能够取得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小学班主任教育随笔3教师必须沉着冷静,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遇到事情要让学生自己反思,同时启发教育其他学生。
在我的教学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课外活动,学校新买的垃圾桶不知被谁严重损坏。我知道情况后,先让班长去了解此事,没有结果。如何能让弄 ……此处隐藏8722个字……手段。这也就是所谓的发挥表扬的正能量作用。但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表扬也必然存在着理论上的.负能量。鄙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也深感表扬确实具有负能量。
那么,表扬的负能量表现在哪儿呢?
如果被表扬者的优秀程度很小,小到几乎等同与常人,这样的表扬所产生的负能量就非常大。它可能会使未被表扬者产生这样的心里:大家都差不多,凭什么就表扬他,而不是我,他那点资格还值得让我向他学习,他某某方面还不如我呢,老师就是偏心……这就产生了消极抵制情绪。而被表扬者也觉得过意不去,也觉得自己是没什么优点,不如和大家一样,我不能再干得比别人好了,省的听闲话,和大家不融洽。由此可见,这样的表扬是不是失去了作用了?
如果被表扬者的优秀程度很高,高到让一般人无法触及,这样的表扬所产生的负能量也很大,未被表扬者会认为:既然无法追上或超越优秀者,何必去学他呢?做一个平凡者,何必自寻烦恼呢?同时也产生了不同阶层的心理,即从心理上疏远了优秀者,从而造成了优秀者在群体中曲高和寡、孤立无友的境况。
如果被表扬者的优秀程度一般,表扬的负能量相对较小,但并不是没有。对于未被表扬的个体来说,其内心的羡慕和嫉妒是共生的,羡慕可以产生正能量,但嫉妒既能产生正能量,亦能产生负能量。
那么,既然表扬有负能量,是不是就不要表扬了?正确回答是:要表扬。表扬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只要教育者合理把握表扬的度,并充分考虑到表扬会产生“表扬一个打击一片”的不良后果,采取合理的方式去化解这些负能量,即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小学班主任教育随笔13从升到2年级,我还未和曾经教过的另2个班的学生好好聊过,最多听到的只是“陈老师”,“陈老师你怎么不教我们了?”我们相促的时间做多也不会超过1分钟。
然而,昨天秋游回来后的一个机会,我送了211班的一个孩子到了家里,因为班主任值日,本来按照他们班主任的意思我只要送他到对面的培训中心,不过因为培训中心没人在,他环视了一圈屋内,确定屋内没人,就拉着我往外走,他说要我将他送回家去,我笑着说:“好的,走吧,远吗?”孩子告诉我不远。
路上孩子问我为什么不教他们班了,现在的老师很凶,我告诉他:“楼老师不是很好啊,严格要求你们,我看你现在表现好多了,也不会自顾自玩了。”孩子沉默了一会点了点头,他家在北海花园,很快就道了,路上我们没有过多的.交谈,我偷偷的观察着他,他原本是一个特调皮的孩子,上学的第一天,上体育课的时候,他就跑到操场上趴下去亲操场,用嘴去叼嫩草……他是我熟知的第一个孩子,从那以后我就一直观察他,渐渐地我发现孩子特别懂事却也特别调皮,孩子特别细心也特别谨慎。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不忍心伤害他,他却不时给我“惊喜”,让我又喜又气。
现在看着孩子慢慢的稳健,体会着孩子真正的进步,我心里闪过欣喜,做老师的莫过于看到孩子收获进步,获得成功。
回来的路上,我觉得自己格外轻松,细细品味着教育的乐果,慢慢体味着教育的成效,面对着一潭碧水,迎接着一簇秋叶,会心一笑。
小学班主任教育随笔14天气渐渐热了,学生课间纷纷蹲在走廊的地上,三五成群,开始玩抓石子游戏,孩子们叫做“抓将”,男生在走廊玩,动作笨拙,女生在教室桌子上玩,动作娴熟。
上课铃声响了,他们匆匆忙忙收起自己的石子,手也顾不上洗(尽管走廊拖得很干净),就走进教室上课。
看到这一幕,我几次想制止他们,不让玩石子,手出出汗,再在地上蹭来蹭去,手上多赃啊,再拿出书本作业,什么都弄脏了。但又想想,为了安全,很多游戏都限制了,学生下课从三楼跑到一楼到操场,还没玩呢,上课铃声又响了。我从心里为孩子们抱屈,看着他们玩时专注的神情,开心的笑容,真想把他们的快乐留住。因为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玩石子的情景。
在我小时候玩抓石子,可是费尽心机想要收集大小合适、手感光滑的石子,为此没少花时间。抓子儿是最容易投入的游戏,因为石子很容易找嘛。一开始是不找伙伴的.,一定要自己玩熟练后,才找人分班比赛,来看看谁厉害。大热的夏天,中午根本不知道瞌睡,净玩这个了,还有课间,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在玩,我们乐在其中。
但我又清楚地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玩石子,学校政教处很快就会制止。
所以,利用下午课间操后的时间,我给学生讲了我们小时候如何玩石子,并表演了几手,像漏子、鸡子叨豆、二龙戏珠等,学生看着我灵活的动作,羡慕不已,想要拿出石子效仿一番,我赶紧让回家再练,今后不许在学校玩了,理由是不卫生,学生的表情悻悻的。张明宇说,他好不容易练的差不多了,又不让玩了,但老师的参与,让他们的无奈、失落减少了几分。
忽然,我又想到,每次玩之前,把地板再擦擦,这项可以灵活学生手指的活动,手眼脑配合的活动是否可以继续?
小学班主任教育随笔15从教二十年,当了二十年的班主任,遇到学生从家里“拿”钱的事儿早已屡见不鲜了。
今天,又遇学生“拿”钱了。
上午第二节语文课,一下课,王同学报告说:“马老师,颜同学兜里有很多钱,还给了同桌一百呢!”我把她叫了过来,她很自觉地从兜里掏出了所有的钱。没怎么审,就全招了:说钱是从家里“拿”的,爸爸妈妈并不知道。(哪个老师们都知道,才十来岁的孩子,家长不可能给那么多的零花钱的。)
这个女孩是这学期才转来的插班生,成绩特别差。父母是在附近菜市场卖菜的。她告诉我一共从家里“拿”了200元,给同学分了一些,又买了一些东西,所剩已经不多了。
发生这样的事情,远比不完成作业严重多了,所以我第一时间通知了家长。第四节课刚上课家长就来了。
通过和她妈妈的聊天,了解到她们家里进货卖货,钱放得很随便。孩子平时拿个五毛一块的,家长忙也没理会那么多,一来二去,就养成了这样的毛病。今天“拿”个五毛一块,明天“拿”个五块十块,时间长了,毛病也变成了习惯。
纵观多个“拿”钱孩子的事例,得出这样的共性:
父母做生意,家里的钱虽不多但放得比较随便,给了孩子可乘之机;
父母忙,对孩子经常性照顾不周,给孩子零花钱,买早餐,很随意,无原则;
父母教育孩子意识淡薄,不声不响从家里“拿”个五毛一块,家长即使知道了,也不往心里去,顶多说孩子一两句,不疼不痒的……
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越来越强大,“拿”起钱来自然成了轻车熟路,心理素质也练出来了。对于轻松得到的钱,或者乱买东西,或者拿来收买同学,或者找个地方藏起来,还有更高明的暂时寄存在校门口的商店……
在此,我想提醒这些家长朋友:家里钱再多,也不要让孩子乱花;你工作生意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孩子从家里“拿”的钱再少,哪怕只有五毛一块,也不能置之不理……
现在孩子能从家里从你的包里“拿”到钱,养成了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毛病。一旦有一天不能轻松“拿”到钱了,怎么办?不说,你可能也能猜到……
真到那一天,一切都晚了!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看好你们家里的零钱和你的钱包,不要再给你的孩子制造任何犯错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