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读书的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读书的随笔1这本书的阅读率是仅次于《圣经》的;对于《圣经》,我向来认为是本可望而不可及的神书,只有那些文化人或者是虔诚的教徒才会对它如饥似渴,而我等小辈极不严肃的阅读
恐有亵渎之嫌。竟然是在音乐课上,老师带来了这本书。起先,我对它是不屑一顾的,就像水里的鱼对天上的鹰那样不理不睬,因为他们永远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真得没想到,这本号称神圣的书会拥有一个很可爱的名字-《小王子》;遥望扉页,我仿佛变成了童年时酷爱童话的小女孩,童话里的王子骑着白马,永远是黄头发。带着微笑,永远是灿烂的,结局大同小异,王子总会携美丽可人的公主走进富丽堂皇的宫殿,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捧读《小王子》,才发现它不是一本单纯意义上的童话,它可以让忙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去痴痴地读它。千遍万遍也不厌倦,继而为自己终日的忙碌伤悲,为匆匆逝去的童年惋惜;读着读着,他们又会觉得自己和小王子同样天真、幼稚,想和他成为朋友,想进入他的世界。尽管小王子的世界很小且属于另一个星球,但那里没有忧伤,充满新奇,令人神往。
细读《小王子》,书中的一切恍然却如在眼前。那些画,那个虚伪的人,那个可怜而又快乐的酒鬼,那个地理学家,那个点灯人,那朵小王子最爱的花儿,还有那只狐狸……以及所有的梦想。一切都是那么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成了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
掩卷遐想,我油然而生这样的感觉:其实有些东西比较适合成为一个泡沫,留在记忆里,不会破掉,也不用担心它会飞走。的确,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像小王子得知他最心仪的花儿和那些普通的玫瑰并无异样是一样的。普通不是谁的错,小王子用心血栽培了她,她永远是其记忆中的最美,这就足够了。
我不是个极勤奋的人,但却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和其中的每一幅画。于是,我将它确定为我的.第一本书。作出这样的选择,决非否定我以往的阅读,而是基于它带给我的思想升华。
它不仅领我进入了快乐的世界,而且让我明白了平凡的伟大。上苍安排我们如此平凡,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要为金钱而哭泣,也不要为平凡而气馁,更不要为昨天而苦恼。累了,烦了,读读《小王子》,你会悟出许多看似简单但你又无法弄懂的道理,至少你会坚信明天总是美好的。
一堂音乐课,一本《小王子》,一个梦就这样成为一个泡沫,让忙碌的我停下手中的事去欣赏它,去走进它为我们呈现的世界。
关于读书的随笔2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从而有了书,而茶文化也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中国人爱书,也爱茶。
我端起茶杯,呷了一口野菊花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算真正的读书。
曾经读过像《小王子》这类的小说,尽管没能完全领会到它们的精神所在,但还是感到了那单纯美好,没被污染的晴朗世界。坐在月光里,用白瓷碗盛上凉白开,再漂上几片不知名的小小的茶叶,那感觉像在品用圣洁无瑕的恒河水泡的菩提茶。
也曾闲来无聊,因为一个关于玫瑰红茶的故事,心血来潮跑到一家僻静茶座,点了它来喝,我坐在秋千椅上,灯光不怎么亮,且摇曳不定,我那天是第一次看诗集,忘了是谁写的,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读,才大概了解诗的内容,却感觉到它和玫瑰花瓣、茶叶搅在一起,香气浓郁,渐渐地渗入我的身体:玫瑰特有的香味,还夹杂些许红茶的苦味,再加上诗的韵味。温暖就这样产生,弥漫……
在我的印象中,名著大多是些复杂的悲剧,它包含得太多,以至于我小小的心总不能完整体会。所以,我每每阅读名著,开始时认真到像在做阅读分析,到后来实在没有毅力,只好走马观花地草草完成。有一种奇迹是“缘份”,当我泡的一杯特浓的绿茶遇到《高老头》,我的心也像那水中的`茶叶,渐渐沉静下来,融入那个凄凉的世界,以至于我在昏黄的灯影中,潸然泪下。
当然,茶并不一定是那么沉重的,你大可以吸着珍珠奶茶,在水吧明亮的窗边看娱乐杂志;茶也不一定有那么浓厚的味儿,比如看杂文时,一杯放了许多冰块的水也可以伴随,似乎淡而无味,又时时刺激着你的每一个味蕾。
读书如品茶,关键在品它的味,细细地品茶的味,耐心地品书的味。
真正的读书是品书。
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一杯清茶,翻开手中书卷……
关于读书的随笔3【摘 要】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并提出了“好课”的9级标准。笔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好课”的7级标准,并结合课例作具体地观课。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语文观课 王荣生 标准
一、引论──磨他山之玉
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作了这样论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据此,王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9级标准:(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诚然,在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领域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形式主义,对于语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种终极的追问。殊不知,语文本姓语,脱离了“语”,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绣腿,徒劳无益。但是,细细回味王教授的这9级标准,笔者认为有三处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级和第二级有重复,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的内容”,那么该教师定“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故此,笔者认为第一级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级和第五级相比,第五级更指向语文的根性。当教师所选用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术界的认识相一致时,这教学内容就不再是变态。谁能说遵循了学术界对各种文体的普遍认识 ……此处隐藏8369个字……代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现代中国人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难道这些还不能构成爱书读书的充足理由吗?
我喜好买书,很是享受买书的过程。发现一本好书就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淘金人发现了金疙瘩,多年不见的情人的一次邂逅,如不是在公共场合,非要手舞足蹈一番不可。将书请回家的感觉也是极好的,就像长久不见的挚友闺密突然驾临,那手握得紧紧的,话密密的,情浓浓的,几个时辰刹那而过,每到此时,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拿得起、放不下!
当然,我好买书也有理由,当年说服妻子时用的就是这套理论。一是将钱用于买书总归是胜过吃喝嫖赌的;二是书籍是增广见闻、修身养性的首选工具;三呢虽说借书也可读,但在书上写写画画总归不行,而眉批承载着我读书的情感和心绪,又怎能不记录在案呢?四是借书有时日,总归需要还,自己的书便无此之忧,什么时候想起了,便从书柜里将出,手捧对谈,十分快意;第五呢,书籍也是最最上等的家产啊,人说家产万贯,不如均瓷一片,我说,纵有家产万贯,莫如好书一卷。有了这些理论,每月便可名正言顺地领得200元份银专事购书,或书店,或网上,或书城,很是得劲儿!
都说“好马不吃回头草”,这话用在其它地方也许正确,但用在读书上是谓大谬。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第一省是为人谋有没有不忠的地方,第二省是和朋友交往是做到了否言而有信,第三省就是老师教你的东西温习了没有。其实,一个人值得反省的地方多如牛毛,为什么曾子专门提出这三点,显然这三点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最重要的。不仅他说,他的老师孔老先生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把温习学习的内容和会面经年不见的朋友等量齐观,都看作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的大事件,可见他是极力提倡“学而时习”的。在读书方面,真正的好马是要吃回头草的,而且越咀嚼越有味道。
我曾经发过一篇微博,说是内人指着我放置在床头边的一本书说,你不是看过了吗?我就说,是啊,但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看的,也应当反复看的,当年,毛老人家不是对许大将军说《红楼梦》至少都要看五遍的嘛。接着我又给她来了一番反复的理论:一是唤醒业已沉睡的记忆,好朋友也需要常会面;二是读书如淘金,一次淘洗不可能得到全部金子;三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再读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四是以前读书少时,更多的是全盘接受,及至书读多了,会有审视的角度和目光。那人就说,你想再看就看呗,还那么多歪理邪说。
怎么能叫歪理邪说呢?以前我读《红楼梦》的《好了歌》时就没有现在读有那么多的感悟,尤其是没有发现曹雪芹公会在悄无声息中把世人糟蹋一番。这里,不妨说来大家听听。《好了歌》是这么说的:
世上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吸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关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说完《好了歌》,曹公还搞了一个自注: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好了歌》及其自注除了有些思想颓废的色彩外,也确实参透、彻悟了“好”和“了”的玄机,里面的辩证法也是不少的!
《好了歌》谁说的,参透人生社会的人是谁?是一个叫做“跛足道人”的人,什么是“跛足”?就是腿或脚上有病,走路东倒西歪的,好像哪里的路都不平,都跟他过不去。什么是“道人”?不是路上行走的人,这里的“道”,是《道德经》上那个“道”,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总根据,是世间万物衍生的总道理。说他是“道人”,曹雪芹公无非是想说两点,一是此人是得道之人,二是此人是行道之人,前者是理论上过关,后者是实践上过硬。这么一个高人,怎么曹公就让他跛了脚呢?相信曹公完全可以让其以类似如来、观音的形象示人,他有这个自由,但是他不,非得让他跛足不行。联想到曹公的人脉文路,这其中一定是有道理和弯弯绕的。读着读着,就豁然开朗,原来曹公给他这个名号,真正要说的就是:这人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精神上是绝对地是钢钢的,智商情商都非常了得,是得德之人,是行道之人。相比之下,芸芸身体健壮的主们,在智商情商上就差得大多了,精神上的毛病已不可救药。这不是明摆着指桑以骂槐,世人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曹公戏落了一顿,羞辱了一番。
唉,不说了,反正这辈子是和书结上了缘,善缘也好,孽缘也罢,终归都是缘……
关于读书的随笔14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列宁也曾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么说,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的确,书对人类真是太重要了。沉沦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无比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无比宽广。作为我们小学生,更应多读些有益的书籍,这样不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对,书籍是知识的'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灵魂的工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读书,能使人愉快,使人聪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爱人类,爱和平。
为了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
努力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好读书的人们,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吧!
关于读书的随笔15《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李逵、花容、鲁智深等。
施耐庵(1296—1371),江苏兴华人,原名施彦端,字肇端,号字安,别号耐庵。施耐庵祖籍江苏泰州海陵县,出生于江苏兴华。他是一位著名的元末明初的作家,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天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登进士。
《水浒传》里面有许多性格不同,却一样是为民除害的英雄,比如性格莽撞的李逵,有受人敬仰的宋江,还有力大无比的鲁智深。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机智冷静的林冲,因为他在《水浒传》这本书中,表现出了机智聪明的头脑,也不失大男子汉的气概啊!
《水浒传》里面有许多好看的文章,精彩的片段,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故事的大概内容是林冲遭受高太尉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后来,来到柴进府上,柴进便厚礼款待,然后,洪教头不相信林冲是真教头,便要合他比武,后来,洪教头输了,便离开了。这段故事充分体现了三个不同性格的人,通过对洪教头无礼的描写,反衬出林冲有礼的态度,让这位英雄更加的有传奇色彩,也让林冲的温文尔雅更深一层。
我希望大家也来读读《水浒传》,一起感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