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清如院士逝世,我国又痛失一名人才
陈清如个人资料,27日从中国矿业大学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陈清如同志于2021年5月26日15时33分在江苏徐州逝世,享年95岁。他心怀“蓝天梦”,一生坚持做“灰头土脸”的煤炭研究,发展出“干法选煤”技术,为世界煤炭高效洁净利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清如院士逝世,我国又痛失一名人才1
记者27日从中国矿业大学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陈清如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6日15时33分在江苏徐州逝世,享年95岁。他心怀“蓝天梦”,一生坚持做“灰头土脸”的煤炭研究,发展出“干法选煤”技术,为世界煤炭高效洁净利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传统的“湿法选煤”消耗大量水资源,污染环境,且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多位于中西部缺水地区,1984年,陈清如提出“干法选煤”,用空气流体代替水。西方多国对此早有研究,但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面对质疑,陈清如说:“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就算外国人搞不成,我们也一定要搞成。”
1990年底,陈清如突发便血,诊断为肾癌,切除左肾20多天后,他就要求出院,乘火车从徐州赶往黑龙江七台河煤场,全程38小时,有人劝他坐飞机,他拒绝:“科研经费就这么多,能省一个就省一个。”
历经十年,1994年“干法选煤”试验成功,在世界选煤领域引发轰动,为缺水和高寒地区的煤炭分选提供了高效洁净的办法。
晚年,陈清如进一步提出中国洁净煤的战略构想。他常对学生说:“做学问要顶天立地。顶天,就要站在国际前沿,瞄准世界一流;立地,就要结合行业和产业需求,解决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
陈清如院士逝世,我国又痛失一名人才2
陈清如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陈清如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
1926年12月3日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唐山交通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
籍贯
浙江省杭州市
学术成果
学科方向:矿物加工工程。
陈清如教授1952年7月自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矿业大学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近50年来致力于选矿理论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注重两者的结合,先后主持承担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为中国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选矿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60年代初,为解决难选和极难选煤的分选,陈清如研究开发了用于末煤分选的`重介质旋流器并主持建立了中国首座末煤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厂,指导设计了中国首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这两项科技成果至今仍是中国选煤的主要工艺和设备,为中国选煤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80年代初,陈清如突破了传统的精确筛分概念,创立了粒群透筛概率筛分理论,并研制了系列煤用概率分级筛,解决了潮湿细粒煤的干法深度筛分这一世界性难题,在中国煤矿得到广泛应用。该项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一等奖,中国专利5项,年创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选煤是解决煤烟型大气污染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但中国煤炭资源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西部缺水地区,无法采用现行耗水量大的湿法选煤方法,选煤比例仅22%,制约了洁净煤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燃煤引起的严重环境污染(如烟尘、SO?2、酸雨)和资源浪费。
80年代中期,陈清如主持研究高效脱硫降灰的干法选煤理论和技术,突破了传统的选煤理论,发明了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方法和设备,创立了气固浓相高密度稳态流化的选煤理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厂,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技术与湿法选煤相比,投资和生产费用约为湿法选煤的一半,无环境污染,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誉为选煤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洁净煤技术,尤其为缺水、严寒地区和遇水易泥化煤炭的分选开创了一种新的高效选煤方法。由于缺水是全球性的问题,该成果也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美、俄、加、日、澳等国也在作此项研究,但目前仍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该项成果已获美国及中国发明专利,1996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一等奖。
陈清如教授在矿物加工工程学科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办了选矿工程研究中心,培养了15名硕士、20名博士和3名博士后。他还广泛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他对微粉煤的摩擦静电分选进行了新的开拓,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他主持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九五"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陈清如院士出版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陈清如院士四十余年来在矿物加工工程和能源、洁净煤制备科技领域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六十年代为解决难选和极难选煤的分选,主持了重介质旋流器末煤选煤厂建设的全过程;为解决跳汰机的大型化,指导设计和制造了筛下空气室跳汰机,该两项科研成果至今仍是选煤生产中的关键设备。
陈清如院士于1980年以来在干法筛分领域中建立了"粒群透筛概率"的筛分理论,在物料透筛概率理论上深入地揭示了传统的及现行的精确筛分所无法解决的潮湿煤炭和煤泥堵塞筛孔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研制出具有大筛孔、大倾角和最佳筛面长度的GS型煤用概率分级筛、 QGS型煤用琴弦概率分级筛,彻底解决了潮 湿细粒煤6mm 粒级的筛分,"煤炭干式筛分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潮湿细粒级煤炭的透筛概率理论及其发展"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八项。
陈清如院士于1984年开始进行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分选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经过10余年的艰苦研究,完成了实验室基础研究,模型试验研究中试以及工业性试验研究,建立了"空气重介质稳态流化"的选矿理论。
"50~6mm粒级50t/h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系统和设备的研究"是"八五"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于1994年6月3日通过煤炭部和黑龙江省计委组织的联合鉴定验收,鉴定意见是:"该空气重介流化床干法选煤厂是国内外第一座工业应用的生产厂, 该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一项选煤乃至选矿领域中跨学科的崭新的重大研究课题,用这种干法选煤方法建设选煤厂,其投资费和生产成本均为湿法选煤技术的二分之一,无煤泥水及粉尘污染,经济效益显著。"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方法及分选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的理论及发展"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
陈清如院士目前主持的有关能源和洁净煤技术的重大课题还有:"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 200t/h大型空气重介流化床干法选煤系统和设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细煤摩擦电选中煤与矿物质异性带电机理研究",黑龙江省科委项目"超纯煤制备优质活性炭的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三产品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形成机理和分选研究"等。
2010年,陈清如院士荣获第16届国际选煤大会"终身成就奖"和"美国肯塔基上校奖"[1] 。